NFT 正在摆脱人们心目中只能产生营销价值的固有印象。
原文标题:《冲刺 10 亿美金,巨头们的 NFT 生意上路了》
撰文:周舟
越来越多的全球行业巨头,打起了 NFT 的主意。
Meta(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Ticketmaster(美国最大的票务平台)、耐克(全球最大的运动品牌)、NBA(全球最大的篮球赛事)、路易威登(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越来越多的全球行业龙头开始重视 NFT 业务,而其中布局较早的企业已经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虎嗅观察到,自 NFT 流行以来,全球最大的篮球赛事 NBA 从中完成了超过 10 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全球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都从中获得近 2 亿美元和超过 1 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路易威登的收入更是难以统计,旗下知名品牌:纪梵希、宝格丽、路易威登、轩尼诗、迪奥、Tiffany 等都已经销售了各式各样的 NFT......而这些巨头布局 NFT 并且获得不错的营收,普遍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近半年来,一个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公司,特别是「全球性的龙头企业」开始或者加大了对 NFT 的投入程度。而这些龙头企业,又直接带动了整个行业进入 NFT。
NFT(非同质化代币),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凭证,被认为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在线下世界,村上春树的一本实体书,只有几十元,因为市面上有千万本一样的。然而村上春树如果通过 NFT 平台在网络上将自己的《挪威的森林》做成限量发行的 NFT,那么 NFT 的价格可能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同理,无论是路易威登、耐克,还是 NBA,他们都有自己经典的甚至可以载入史册的作品,而且它们仍在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或者精彩时刻。而这些精彩的、给人们带来感动的作品,在之前的技术体系下,无法直接给企业带来即时的收益,NFT 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
人们发现,越是口碑好、客户忠诚度高、拥有海量用户、品牌力持久的企业,NFT 越能给企业带来更多收入。由此,NFT 成为了一些百年老店的印钞机。
这只是开始。NFT 如野蛮人一般在现实世界横冲直撞,试图仿效互联网,将其影响力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第一批因 NFT 而实现业务迅猛增长的大型企业,即将诞生。
NFT,正处于大规模采用的临界点。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 30 个行业开始规模性布局 NFT,其中便包括奢侈品行业、运动服装行业、汽车行业、体育赛事、互联网行业、媒体行业、影视行业、音乐行业、食品饮料行业等。
而判断 NFT 是否能被大众接受,在哪些行业、哪些领域能率先获得用户的亲睐,销售额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据区块链公司 Flow 数据显示,NFT 已经为全球知名篮球赛事 NBA 赢得了超过 11.7 亿美元的收入。NBA 的 NFT 项目 NBA Top Shot 获得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如今,NBA Top Shot 已经有超过 100 万用户,NBA 会将球星们的进球视频制作成 NFT,让粉丝们自由购买、交易和收藏。当科比·布莱恩特纵身一跃拿下关键一球时;当 C 罗帽子戏法,改变赛事终局时,那一刻的精彩,人们希望将其收藏。而 NBA 等发行商通过 NFT 技术确保了那一刻可以被记录下来并被形成有唯一收藏价值的 NFT。
NBA 成功将 NFT 推广带到大众,并不是个例,是可复制的。比如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也推出了 NFT 业务,截止 2022 年 8 月 26 日,已获得了 7870 万美元的销售收入。
虎嗅发现,从篮球、橄榄球、足球、网球......几乎所有大型体育项目,都有在推动 NFT 与这些赛事的结合。NBA 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本身就有强大的号召力,有着丰富的体育数据资源。而在此之前,这些数据并没有太多商业上的价值。
NFT 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
除了运动赛事之外,NFT 也获得了各大运动品牌的青睐。目前耐克和阿迪都在 NFT 中收益颇多,耐克目前已经获得了超过 1 亿美元的收入,而阿迪达斯的销售额也正在向这一数字接近。很难想象,NFT 这一新的技术形态,在很短时间里就给许多传统企业带来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收入。
而 100 个亿的小目标,似乎正在向第一批进入 NFT 的大型企业招手。
与耐克等运动服装行业相似,奢侈品也是一个天然与 NFT 相融的行业。对于优质的、高端的消费品牌而言,为用户提供独一无二定制产品和感受,一直是其追求的目标。然而很多企业花重金打了无数的广告,其效果也只是阶段性的,而且企业往往无法从技术层面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售价 33 万元的 Tiffany NFT 限量项链 20 分钟被抢光,它的特点是虚实结合,当你线上有一个 NFT 项链的同时,也将在线下获得同款实体的项链。
需要指出的是,NFT 仍是一个过于早期的技术或者产品形态,很多产品并没有经受时间的考验,也并不可能在很短时间里就能较为公平、稳妥地体现数据的价值。目前甚至大多情境下人们购买 NFT,并不都是由于认可一件事的价值,很多只是纯粹炒作。这也是一项新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市场鼓吹泡沫的过程。
NBA 销售收入超 10 亿美元、耐克销售收入接近 2 亿美元、Tiffany 等各大奢侈品品牌持续发力......NFT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入了各个行业,似乎每个行业它都能融合进去。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另外一些问题:这种商业模式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哪些更多助力?它是可持续的吗?谁会成为第二个、第三个仅从 NFT 业务中便能收入超过 100 亿元?
一位互联网大厂战略投资经理曾提出一个灵魂拷问:NFT 对实体经济有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 NFT 是否能触达到 10 亿人甚至更多的人,也是目前从美国到日本再到中国,许多官员和企业家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前 CFTC(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在他写的新书《CryptoDad》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1990 年人们并不清楚互联网对实体经济有什么影响,而不久之后,许多如今仍然存在的互联网企业成为了全球经济最重要的推动者,而在此之前没有这种模式,正如现在的 Crypto 公司或者 Web3 公司。」
回到 1998 年,雅虎是当时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而它主要的一块营收业务实际上是将可口可乐、耐克、路易威登的广告放在网络上。实际上,当时的互联网生态过于单一,人们很难看到互联网对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的巨大助力。
NFT 同样如此,目前 NFT 给实体经济带来的价值,大多体现在营销方面。然而也有一些企业正在尝试 NFT 能产生的更特别且独一无二的价值。其中,美国最大的票务平台 TicketMaster、全球最大的社交巨头 Meta,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半年来,Ticketmaster 与区块链公司 Flow 悄悄启动了 NFT 试点计划,比如自动向超级碗 LVI 特定活动的参与者发放门票 NFT 作为纪念品。据悉,在六个月的试点计划中,他们铸造了超过 500 万个 NFT。
实际上,和耐克等公司一样,Ticketmaster 很早便发现到了区块链的价值,2018 年 Ticketmaster 便收购了 UPGRADED,一家利用区块链将实体票转换为数字票的公司。区块链可以让每一张票的发行、转售等环节公开透明,任何人都可以查询。而黄牛票、假票,一直是票务公司没能解决的问题。
票务,是一个可以覆盖大部分人群的场景,无论是电影、音乐节、体育赛事还是各种各样的活动,门票都是一个极为广泛的场景。它也是 NFT 最容易触达 10 亿用户量级,并进行大规模破圈的场景之一。
不过,区块链技术想要落地到实际场景,并不简单。直到 NFT 的出现,Ticketmaster 发现票务的诸多问题又有了新的解法。2022 年 7 月,Ticketmaster 发布了招聘 NFT 票务工具产品经理的公告,目标是将票务 NFT 产品化。
许多行业人士发现了票务与 NFT 结合的广阔市场。刚晋升为福布斯全球独角兽第六名的 Binance 便发现了这一点,它强调 NFT 门票可以解决假门票和倒卖问题。其高管 Zoe Wei 便表示,NFT 票务的推出表明 NFT 具有各种各样的使用场景,他表示基于 NFT 的门票有可能最终从体育扩展到更广泛的娱乐行业。目前,Binance 已经与 Società Sportiva Lazio 合作,为该体育俱乐部在 Stadio Olimpico 的所有主场比赛推出 NFT 门票。
在欧美,越来越多的票务公司、体育俱乐部、运动品牌、娱乐公司选择了与 Binance、Flow 等区块链公司合作,将 NFT 业务进行拓展。而 NFT 通过其溯源、数据价格化等特性,为这些传统行业解决黄牛票、假票、转售等一系列问题。
除了票务之外,另外一个能率先将 NFT 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场景是互联网平台。虎嗅观察到,目前,Meta(美国最大的社交公司)、腾讯(中国最大的社交公司)、Line(日本最大社交公司)、Vkontakte(俄罗斯最大社交公司)、Twitter......全球所有知名的社交巨头都正在把 NFT 嵌入到自己最主要的现象级产品中。
其中 Meta 在近半年来动作十分频繁,甚至其 CEO 扎克伯格直接参与到 NFT 业务之中。扎克伯格希望,NFT 这种具有去中心化、可以与货币直接挂钩、能给网络作品定价的数据形态,可以激发 Meta 生态创作者的创作激情。目前 Meta 最重要的两个产品:Facebook 和 Instagram 已经允许用户发布 NFT。而这两个产品几乎触达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
如果说目前大部分通过 NFT 获得收入增长的公司,大多都是在利用 NFT 的营销价值,那么票务平台、互联网平台、汽车公司对于 NFT 的使用方式则更加多元,目标也各不一样。
NFT 正在摆脱人们心目中只能产生营销价值的固有印象,解决诸如做假、创作者经济、汽车零部件确权等更多实际的问题。
声明:本文由入驻金色财经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金色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金色财经
金色荐读
金色财经
金色财经 善欧巴
FT中文网
Biteye
硅基研究室
NingNing
Techub News